Thursday, July 30, 2009

傻瓜村觀後感

衝了主角是超級戲精的李立群大師,我對於這部舞台劇一開始就充滿興趣。
好不容易在加演場次買到票,卻是令人忐忑不安的第一排30 & 32,
原本以為會很有壓迫感很不舒服,最後卻除了喇叭在旁邊和身體側一邊以外,
在視覺上有很好的享受...相信我,賴雅妍真的有剃腋毛~@@~

傻瓜村中的傻瓜就是說為自己設限的人,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自己,父母,家人,朋友,同事
甚至連茄子或是梅子都有可能變成設限的理由。
而設了限的結果就是讓發展的可能性近乎於零,為了莫名的理由放棄有趣的經歷,
你說~不傻瓜嗎?

有時候自己也是替別人設限的幫兇!
他只要知道他需要知道的就好了,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不像小時候追尋著想知道的東西,也懶惰到只想知道需要的東西。
讀書也只想知道會考的就好,挑重點卻好像失去學習的快樂~

Wednesday, July 8, 2009

確認與沒確認之間

思維的深入決定了人生的程度,
觸類旁通是必須,
而先前條件莫過於真的理解事物本身的意義,
有些步驟是不能省的,
必須要多加努力,
勉勵自己吧~

Sunday, July 5, 2009

送行者


"那些鮭魚明知道自己會死,為什麼還是要拼命游回家?"
"應該是很想回去吧!"

送行者是部很有感覺的片,雖然男主角的臉莫名的討喜,
但是整部片還是完整的傳達了另一種行業的生活。

死亡只是一扇門,通往下一世的開端。

殮棺師的存在相當有價值,
他讓死者在踏上來生的起點前可以保持有尊嚴的容貌。
讓在世的親友可以見到最美好的一面。

小林大悟最後原諒了拋棄他的爸爸,換作是我,我可以原諒我老爸嗎?
片子裡其實有訴說著,人總是會在激情時犯下了錯,
卻也用了一生去彌補這個虧欠。
這個問題真的比最後都化成灰燼的死者,
或穿越到來世的門還嚴重嗎?
看開點,看遠點,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只是真的碰到了,或許又會有不同的想法,
畢竟我的智慧都是一時的。

每個行業都有存在的價值,而我們應該以自己的工作為喜樂,
這個想法是多麼的天真而具體。

或許我也該到第一線的業務去,去了解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或許也可以讓自己開發出更好,更適合客戶的商品。

Saturday, July 4, 2009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你為什麼會不停的購物?
因為我覺得每次購物以後的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所以我便享受當下的快感,
但是感覺流逝的很快,
所以我就再試一次.

這是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其中一段內容,
也是現在很多問題的開端。

總是覺得短暫的快感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
再一下,最後一次等等的事情不停發生
顯而易見的變成惡性循環。

而人生也在不停的惡性循環中的度過。
這是我的要的嗎?
我想不是~

這部片還有點值得思考的,
很多時候不需要你從以往"專業角度"來敘述事情,
可以做的,其實是用簡單的角度來跟別人溝通,
畢竟,說了就是要人家懂呀~不是嗎?

另外~女主角也長得蠻可愛低~

Monday, May 18, 2009

生命是一連串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本文作者: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彭明輝教授,原文刊登於該系所的刊物上。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同樣的,今天念清大電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或增減,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誠誠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唸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

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

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

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

“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

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

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庭,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

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三顆下午四顆”,後來改為”朝四暮三”,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三暮四”。

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常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早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

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

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Friday, May 15, 2009

目標

1.每天一小時精算培養專業
2.每天100下仰臥起坐練腹肌
3.每天200下抬腳鍊腿肌
4.每天一小時學習日文

行為科學

今天看了本書有關描述行為科學,
主要是探討持續力和恆心的問題.
就行為科學上來說,
做行為是應該有目的,有理由的.
如果理由夠強大,效果回應快,其實我們都可以把習慣養成。
所以於實踐上應該是,
明確的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作=>確定理由!增加自己作為的強度。
確立自己的計畫,小的目標要顯而易做,讓自己很像打電動一樣,就成為習慣了。
而壞習慣其實就是很容易達成,又容易得到回饋的事情,
所以除了讓自己遠離容易碰觸壞習慣的領域外,也要自己想想看如何強化不要壞習慣的理由,
與如何激勵自己戒除。